梁捷:被遮蔽的图景——泰国南部的一段隐秘历史

选择字号:   本文共阅读 2252 次 更新时间:2019-09-19 22:35

进入专题: 泰国  

梁捷 (进入专栏)  


本文根据梁捷老师2016年5月19日在复旦大学进行的讲座《被遮蔽的图景——泰国南部的一段隐秘历史》修订、节选,经主讲人授权发布。


非常感谢瑞象馆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,感谢施老师还有很多老朋友给我这样的机会,能够让我回到母校来做这样的一个主题演讲。演讲主题跟我专业没有直接关系、但是我一直非常有兴趣和关心的题目。我感到非常容幸,第一次站在这里跟大家探讨这个话题。


泰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


这是我今天演讲的主要结构:第一个问题自然是“为什么要讲泰国”,为什么我会对泰国和从泰国引申出去的一些历史问题感兴趣。接着我们会介绍一些基本的背景,包括泰国的主要情况,尤其是泰国南部的社会组织的历史背景。我比较关心影像,所以我们会更多地从图像和影像的角度,来看看怎么认识泰国南部的历史。最后,我们要进一步分析,从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,看不到什么。哪些东西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但是又比较重要的内容,使得我们应该通过其他方法,不管是艺术工作还是人类学、民族志的方法来进行补充,加深我们对泰南地区的思考和认识。这就是我今天准备讲述的整体逻辑。


第一个问题,想跟大家聊聊的是为什么要讲泰国。这个问题对我自己很重要。一方面,我自己在过去这些年里一直在国内国外做一些学术研究,其中就包括我和朋友做一些印度和东南亚的区域研究,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泰国的研究。这一部分是我自己的学术工作,看似枯燥,也很无趣。


但施老师跟我提及今天的讲座,我马上就报了这个关于泰国的题目。因为这个题目我自己思考了很久,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,也想借着今天的机会拿出来和大家讨论,进一步厘清。最近有很多事情对我有刺激,触发我的思考,所以开头我先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。


第一个故事,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朋友的故事,她也在艺术圈工作。我们过去一直在做一些印度研究。最近她的一个工作是找了一处房子做社区及艺术工作。这个地方在杨浦区,跟我们复旦在同一个区,但是在很多人都不熟悉的、很偏的一个地方,叫做定海桥。她在那里做一些在地的研究,研究那个地区的历史,研究那个社区,开展各种类型的工作。


有一次她跟我说,这条马路现在叫定海路。在历史上,尤其在1949年之前,这条路叫什么名字?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。她他她他去查了资料,这条路是1920年代开辟的。1920年代,这里当时属于公共租界,英国殖民者筑了这条路,这条路的路名命名为叫山达刚路。我们现在已经完全不知道“山达刚”是哪里,或者是谁的名字。但是如果有一些地理知识的话,也许会知道,山达刚这个地方,就在我们今天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州。东马来西亚可以分成两个州,一个叫沙捞越,一个叫沙巴,它当时就是沙巴的第一大城市,英文是Sandakan,今天我们会翻译成山打根,其实就是这个山达刚。当时英国人开辟了这条路以后,同样是用了它的殖民地,即东婆罗洲、今天东马来西亚的一个城市来命名这条新开辟的小路。


如果大家了解一下山打根这个地方,会发现我们生活中也许还有其他机会可以跟这个地方发生联系。比如说在80年代初的时候,有一部日本电影在中国很热,很多人都看过,名字叫做《望乡》。《望乡》涉及日本人在南洋做妓女的一段重要历史,里面最重要的南洋落脚点就是山打根。很多人都看过《望乡》,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山打根。


对于我自己来说,因为我同时也在做一些马来西亚的研究。突然就发现,原来我们自己关心的杨浦区的地方,竟然跟远隔万里的马来西亚的一个地方,在历史上是有这样的联系,这让我们非常意外。很少有人知道定海桥,也很少有人知道山打根,但这两者曾经在一段时空中通过英国殖民者联系在一起。


顺着这个线索看看周围的那一些路。比如说杨树浦路周围还有一条路叫河间路,在1915年以前叫孟买路,刚刚越界筑路的时候就以当时印度大城市孟买来命名。后来我们在定海桥也请过印度学者来讨论过孟买贫民窟的情况,真的很巧。所以整个杨浦区很多的曾经地名,我们现在看起来非常诡异,都是以当时英国的殖民地,即南亚、东南亚的一些城市来命名。


所以从这样一个很偶然的线索出发,我们突然意识到,上海早在1949年之前,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,它的国际性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理解。以杨浦区定海桥为例,我们现在觉得那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,甚至大多数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很贫穷的,落后的,主要是苏北人的地方。但是它并非简单就是一个苏北人聚居地,它经历过日本人的管理,甚至它以前还曾经是一个英国人的地方,与其他遥远的殖民地有这么密切的联系。


整个公共租界都是如此,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。今天我们不多讲法租界的问题,法租界也有这样的问题,有兴趣可以来参加瑞象馆组织的关于法租界的工作坊(2016瑞象校园系列活动—“城市漫步:发现与表述”工作坊)。例如很多人喜欢的复兴中路北面一条小马路叫香山路,孙中山故居就在这个地方,后来留给宋庆龄住。可是它在历史上叫莫里哀路,以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莫里哀命名。再北面还有一条小马路叫皋兰路,通向复兴公园边门,白俄的东正教尼古拉斯大教堂就在皋兰路上。可它刚刚开辟的时候,在历史上叫做高乃依路,也是一个法国著名的作家。南北方向的思南路,在历史上叫马斯南路,是一个很著名的法国作曲家。现在翻译成马斯内,他的一些曲子放出大家肯定是听过的,比如可以搜一下《冥想曲》。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与法国、英国,与全世界在历史时空上的联系。


又比如在外滩那个地方,靠近外滩的大名路,大家也许走过,它在历史上就叫做百老汇大街。我们现在觉得百老汇天经地义是美国纽约的一条路,以舞台剧出名。其实在1949年以前,上海也有一条百老汇大街,名气一样很响。现在路名是改了,还保留一幢百老汇大厦算是遗迹。所有这些线索都让我产生很深的感触。这个朋友很偶然的一些工作,就发现了上海本地的丰富性,发现它在历史上和殖民地之间的密切关系。


第二个故事。前一阵有一个朋友到上海来做研究,她是一个常年在台湾生活的马来西亚艺术家。她来上海后,我们问她,你到上海要看什么地方,你对什么地方有兴趣?她说她对其他地方都无所谓,不一定要看。但是她一定要去一下淮海中路的国泰电影院。我们当时都很奇怪。国泰电影院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电影院,是在淮海路和茂名路路口的一个电影院,而且现在很多人觉得它已经很陈旧了,为什么马来西亚朋友会对国泰电影院那么感兴趣。


后来她告诉我们她背后的一个研究计划。原来国泰电影院在1949年之前属于一个很大的电影集团,名叫电懋(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的简称)。这个集团的创始人就是马来西亚人,传到了第二代。创始人甚至还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首富,名字叫做陆佑。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很重要的一条路就叫做陆佑路,以他的名字命名。他就是国泰电影院的投资者。


国泰电影院在马来西亚、新加坡都有很多分店。陆佑比较早就去世,后来主要是他的儿子陆运涛在运作整个集团。陆运涛在60年代,曾经有机会把电懋或者国泰这个集团进一步推广到台湾。但是在当时背景下,陆运涛是非常右翼反共的,他在台湾因为在一次号称“意外”的飞机失事的事故当中去世。这次飞机失事,电懋集团的高层都在飞机上,所以这对电懋造成了致命的打击,后来没能发展得更好。


国泰电影院1930年在上海建造,当时完全是整个东南亚电影院线的一部分,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一个电影院。我们今天不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电影院,附近还有那么多新的、很好的电影院,但是它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。上海当时就是亚洲文化中心,能看到最新的电影,夏济安、夏志清的回忆文章里都说过这一点。所以我那个朋友已经把马来西亚、新加坡所有的国泰电影院都跑过了,但是她知道上海也有一家国泰电影院,就一定要去看一下上海的国泰电影院。


上面讲的这些小故事都给我很深的感触。我们是在上海做研究,但又绝不能仅看着上海,不关心其他地方。哪怕是在再冷僻的地方做研究,不管你在哪里,只要你研究下去,深入挖掘,就会发现我们跟全世界的联系,也许是跟东南亚,也许是跟香港,也许是跟过去的英法殖民地,都会产生联系。历史就是这么奇妙,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这个世界联系起来。


所以施老师让我来讲一个题目。我就在想,虽然我是在复旦做一个演讲,但是我希望把距离拉得远一点,我们可以讲一个看似很远,完全是发生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边境的一段故事。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那段历史,也会发现跟我们自身、跟上海可能有着一种说不清、道不明的联系。前一阵我看一个新加坡被禁的纪录片《星国恋》,里面采访一对在泰国南部开办面条厂的老夫妻,他们说他们的儿子就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。你看,这不就产生联系了吗。所以如何认识泰国,主要就看我们研究的深度和自己的感悟了。我觉得这是做艺术也好,做民族志也好,这是整个过程中间最有意思、最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地方。


认识泰国的研究方法


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对于泰国在认知上存在的鸿沟。第一种当然就是从旅游角度看到的泰国,每年有数以百万的中国游客到泰国去旅游。泰国的旅游文化包括前面说的红灯区文化,海滩文化,佛教文化等等。但是对于研究者而言,不管是政治学研究者、历史研究者还是民族志研究者,大多数人必然会关心泰国的政治问题和佛教问题,这才是真正凸显的棘手问题。


所有这些政治问题,在生活当中其实很难发现。前面提到的龚浩群老师说起过,她在泰国住了一年多的时间,平时看到的都是日常琐碎的事情,完全感受不到大家对于政治的热情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她就没有跟她的房东、周围的朋友谈论过政治,以为大家都对政治不感兴趣。但是她离开泰国,过两年重返泰国,发现她曾经的房东、周围的朋友都是狂热的红衫军的支持者,他们对政治是有热情的。她就很诧异,为什么当年她住了一年多,大家好像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,但是现在突然有了他信和红衫军这样的事情,政治问题就凸显出来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。要研究泰国的政治问题,同时探索泰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,在两者之间挖掘泰国人民的心理,真的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。


这里我列举一下认识泰国的研究方法,包括影像的方法,文献的方法、旅行的方法,田野的方法等等。这个人就是我说的人类学泰斗,本尼迪克特·安德森,《想象的共同体》的作者,他非常敏感,把批判性思考发挥到了极致。每次我看到安德森的照片,就会想起一个泰国故事。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。所以提到安德森,我觉得一定要把安德森经历过的这个小故事跟大家再分享一次。


这是安德森的亲身经历。他作为一个美国人,纯粹的一个白人,在泰国做田野调查。有一天他去泰国机场,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唐人街出来的老年华人。他们就随便聊天,问那个司机,你到底支持红衫军还是黄衫军?司机说,当然支持红衫军的领袖,也就是他信。司机代表了一个很主流的看法,就是左翼的穷人都支持红衫军和他信。


然后安德森就问他,是不是因为他信的政策对贫穷人群有所照顾?老人说不是的,这是唐人街的老华人,想法不一样。他说他支持他信的主要原因,因为他信是客家人。老华人说我也是客家人,现在大家在泰国,只有客家人支持客家人。因为客家人努力工作,客家人在中国也是一直与其他的本地人斗争,他认为客家人是最有开拓精神的。客家人不会让女性裹小脚,客家人不装腔作势,客家人是真正信得过的领袖。


安德森继续问他,你怎么看黄衫军领袖阿披实?阿披实是权贵的一个代表,而且阿披实背后潜在地得到包括国王在内的贵族阶层的支持。这个华人就说他非常讨厌阿披实,因为阿披实是一个该死的福建人,狡诈、懒惰、机会主义者,对人不善良。


安德森又问他,那政局当中还有一个人物,就是另外一个反对政府的领导人,叫做素帖,对素帖怎么看。司机又直接说,素帖也不是个好人,因为素帖是海南人,糟糕透顶,海南人又不爱干净,不讲卫生,愚蠢残忍,永远不要相信任何海南人。


安德森最后又问他一个稍微有一些敏感的问题,就是怎么看国王。老司机说,国王其实也不怎么样,因为国王是潮州人,要往前追溯好多代才是潮州人了。他说国王是一个机会主义者,因为潮州人总是阿谀奉承那些比他们势力更大的人。他们潮州人为什么在这里当国王呢,是因为他们去不了越南,去不了印尼。因为他们胆小,觉得泰国安全,就在这里当国王。


所以这就是一个泰国华人对政治的看法,完全不是我们习惯的红衫军、黄衫军、左右翼政治,而是用我们最熟悉的身份认同,客家人、福建人、潮州人、海南人,这样的一个地域认同,而且通过一个唐人街的老华人对一个白人来这样描述,显得特别滑稽。


本尼迪克特·安德森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,我自己也这样觉得。这真的是在族群政治里面,可能是存在的一个认识上的真相,又是我们单纯从表面上完全分辨不出来的真相。


前面列举了那么多对泰国研究的方法,文献什么的,民族志什么也不用多说。至于纪录片,我这里简单的列举了几部,基本上都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。我们就介绍两部纪录片吧,一部叫《最后的共产党员》,一部叫做《星国恋》。


这部叫做《最后的共产党员》这个是导演,就是阿米尔·默罕默德,这是他的电影海报。《最后的共产党员》,从这个题目大家也可以知道它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陈平,他真正是最后的共产党员。但是导演阿米尔·默罕默德是一个标准的马来人,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马来导演,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。他冒险拍了这部片子,结果不出意料变成了禁片。


虽然马来西亚电监局都认为这部电影没有争议,但是它没有通过国安部审查。马来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,有各种各样的审查,所以这部电影最终没有办法在马来西亚上映。报纸上很多人对这部电影加以批评,认为马来西亚那么大,出现过那么多英雄人物,为什么非要盯着一个有争议的、非常糟糕的杀人魔王作为主人公来拍摄。


阿米尔·默罕默德辩护说,他之所以要拍这部片子,就是因为他看了陈平的自传,也就是《我方的历史》。他发现陈平描述的所有的地方,马来西亚北部的那些小镇、村庄,基本上都是他听也没听到过、更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了解的地方。作为一个马来西亚人,他本来觉得自己对马来西亚已经很熟悉,生长在吉隆坡,对东南西北很多大城市都挺了解。但是读了这个有争议历史人物的故事之后,发现他所活动的区域居然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。所以阿米尔基本上是抱着追随陈平足迹的想法,在马来西亚北部和泰国南部走了一圈,把陈平走过的地方也走了一遍,所以采访了很多人,然后拍出这样的一部纪录片。


当我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,也有许多感慨。这是一部关于左翼的、马共的片子,是关于华人壮烈历史的片子,但是它的导演却是一个马来人,看来跟马共没有任何关联。我们始终觉得马来人应该是在马共对面的敌人,交战几十年,相互不能谅解。可反倒是一个马来导演,于对马共的历史做了一个最好的梳理和挖掘,拍出了一个高质量的纪录片。这就是《最后的共产党员》。


第二部片子是《星国恋》,导演是新加坡的女导演陈彬彬。那边是电影海报。看名字大家也就能猜出一些内容了吧。片子的英文名叫做“ToSingapore with Love”,主要内容就是采访了很多组悲剧性人物,有十余个吧,都是在1962年冷藏行动中受到打压和迫害的新加坡人。其中有些是被李光耀抓捕,还有一些是在李光耀抓捕他们之前就逃出新加坡的人。所有这些人,基本都再也没法回到新加坡。


里面有一个主人公的母亲,90岁的人了,还住在新加坡。主人公在1962年被迫离开新加坡,现在都不能回来。每次和他母亲见面的时候,只能跑到马来西亚,与新加坡一海之隔的城市叫做新山,新山与新加坡之间有一个两公里长的新柔长堤相连,类似于香港和深圳的关系。这个主人公每次只能站在长堤一头,由他的母亲穿过长堤,从新加坡到新山,然后两个人才能见面。这是一个为了左翼的理念、信念,最终被驱逐出新加坡的悲伤故事。


《星国恋》中有几个人,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马华作家贺巾,就是直接参加了马共。他曾经是一个很被人看好的青年作家,作品在马来西亚、新加坡都产生了影响,可是他后来突然消失了。二十多年后,他才重新露面,大家才知道他去参加马共了。他这些年又出版了一些新的小说,写马共内部的一些情况,引起很多马共老领导的不满,认为他在手法上歪曲了马共的形象云云。


当然《星国恋》中也有些人,在遭受迫害离开新加坡后,也没有激进地参加马共,而是到欧洲开始他的新生活。但不管怎么样,这些人都在政治上受到迫害,到现在没有办法回到新加坡,或者他们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入新加坡籍。所以《星国恋》这部片子让新加坡领导人很不满意,自然不可能在新加坡上映。它之前曾经在马来西亚上映,有很多新加坡人专门组团包车,赶到马来西亚去看这部片子。


这部片子在国内基本上没放过,只放过一次,就是前不久在杨浦区定海桥那里放过一次,其他地方从来没有放过。这部片子也很重要,反映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相联系的一段历史。我觉得也与上海,与定海桥有潜在的联系。


从《最后的一个共产党员》和《星国恋》这些纪录片里可以看到,不管是马来西亚还是新加坡,有很多导演岁数都不大,都是年轻人,但都对历史和真相充满热情,在努力地认知历史,发掘被遮蔽的回忆和被遮蔽的真相。这应该是全世界共同的一种趋势,努力通过认识他者来认识自我。


最后再次总结一下,这张照片是我在网上搜泰国的时候随手搜到的,也是当年世博会的时候,中国对泰国的一张宣传片。我觉得挺典型地反映了我们对泰国的认识。我们对泰国的理解一般是佛像,佛塔。曼谷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叫做大王宫,大王宫里面的很多塔就是这样的。这边是泰国的民族服装,民族舞蹈等等,我们对泰国的理解就是这样刻板化,又是佛教徒又是佛像,又是佛塔,又是这样的美好的环境,包括清澈的海滩等等。


但正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那样,我在演讲里放置了很多照片,都是关于的战争的,关于伊斯兰冲突的,都与我们习惯的刻板泰国印象相冲突。那些佛教形象什么的,当然是泰国非常重要的元素,但是缺乏反思的话,它们就很容易构成我们对泰国的刻板的印象,我们以为泰国就是这样的。但是实际上泰国的泰南三府就是伊斯兰教为主,就是与其他地方不一样。在泰国历史上就是有左翼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,有马共的历史,有血淋淋的战争,并不总是那么平和。所以真实的泰国和想象的泰国不可能完全重合。


同样的,现存的图像和缺失的图像之间也存在这样的互补。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大量的主流纪录片,我们在YouTube上可以发现海量的风光纪录片。但是泰国和马来西亚又很长一段相互交叉的近代历史,在官方叙述中都被遮蔽。马共的历史,不管它在马来西亚期间的历史还是在泰国南部的历史,两方面都被遮蔽。现在泰南三府的一些不安定的因素,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道。现在当然有比过去多的多的历史视频、历史图片、历史素材出现在网上,条件要比过去好得多了。有很多的艺术家和纪录片的工作者,就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,试图打捞影像,重建历史。


在图像资源尚不普及的年代,人们往往采用文学或者其他手段来对历史进行加工和回忆,所以产生了大量的马华文学。我与很多马来西亚学者讨论过马华文学。他们也认为马华文学或者是这样一类文学,同样存在着想象、夸张和扭曲,更多的是反映一种情绪,不见得能够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状况。所以我们真的要重建历史或者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环境的话,除了要反对官方叙述以外,对过去非官方的关于马共的描述,比如马华文学里的描述,其实也要多加警惕、多加反思,它很有可能是另一种遮蔽。真正的研究工作总是非常困难和有挑战性。


进入 梁捷 的专栏     进入专题: 泰国  

本文责编:limei
发信站:爱思想(https://www.aisixiang.com)
栏目: 笔会 > 散文随笔 > 域外传真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aisixiang.com/data/118245.html
文章来源:本文转自 瑞象馆 公众号,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,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。

爱思想(aisixiang.com)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,旨在推动学术繁荣、塑造社会精神。
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,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。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、出处并保持完整,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。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爱思想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、助推思想传播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,请来函指出,本网即予改正。
Powered by aisixiang.com Copyright © 2023 by aisixia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.
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